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助人社會學
Sociology of Helping 
開課學期
104-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工作學系  
授課教師
黃克先 
課號
Soc6001 
課程識別碼
305 622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2,3,4(9:10~12:10) 
上課地點
社103 
備註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50人
外系人數限制:1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42Soc6001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幫助他人」,不但見於大多數的人類文化當中,亦有不少生物學者論證它具有益於物種演化的價值。早在亞當斯密(Adam Smith)提出《國富論》以先,他已在《道德情操論》裡深刻論證同情(sympathy)做為基本社會動力之一的重要。早期美國芝加哥學派的社會學傳統,針對助人行為及社會改革的關係,也有精采的連結及實踐,只是這段歷史與連結,逐漸在學科分工日益制度化及細緻化的趨勢下被遺忘。

本課程除了追探這樣的歷史與連結外,也試圖擴大我們對助人與受助的想像,透過閱讀人類學的著作,理解行動者身處之社群的道德氛圍及文化價值體系如何決定助人行為。例如,在社會上,一般會認為老弱婦孺較需要被幫助(如博愛座的設置),而所謂「好手好腳但遊手好閒」的人則被認為應自食其力,而不應徒仰賴他人幫助。因此,本課程在第一階段將從文化的角度,探究「誰值得被幫助」及「應該怎麼幫助」的兩大問題。

社會在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原本緊密的傳統社群在都市化與工業化的衝擊下崩解,輔以過往被認為理所當然的宇宙觀受到科學及理性的挑戰,因此現代人或因感受到「無根」的心靈狀態而迷惘,或因無力獨自面對劇烈的社會變遷,導致基本的生存處境受到威脅或干擾。因此,社會上逐漸出現以助人為業的工作。本文將以其中最顯為人知的社工專業為例,在課程的第二及第三部分探討它的專業化及勞動過程。本課程同時聚焦在該專業在台灣發展的情況,檢視它與國家的關係,如何影響到上述專業化的過程及社工員的勞動條件。希望透過本課程,讓大家能對台灣社會的助人專業、助人行為以及受助者的社會處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另外,本課程也試圖並置不同組織的助人邏輯,以比較其關注焦點、社會效果、進行過程的差異,其中包括傳統人際互助、宗教團體的慈善舉動、結合資本主義運作邏輯的社會企業服務,以及專業的社工實作。最後思考,社會工作是否有侷限?它與社會運動及新興的社會企業概念之間的關係為何? 

課程目標
1. 讓同學對助人行為的歷史演進及在當代社會中的角色,有更系統性及立基於經驗研究的理解。
2. 從社會學角度思考社會工作的實務、未來可能性及限制,以助學生對台灣社會的理解及社會實踐。
3. 使修課同學能了解相關的社會學理論、概念及思維,並運用台灣社會各種助人相關現象以及社工實務工作的反思之上。 。
4. 試圖鬆動社會學與社工兩領域因學術分工而立起的界線,創造更多雙方學生的交流、理解及合作,重新找尋一百年前芝加哥學派改革實作及批判研究結合的靈魂。 
課程要求
修課同學除了按課程要求,準時繳交作業及團體的期末報告之外,應按每週上課前,按課程進度閱讀指定讀物,並積極在課堂討論中提出問題、個人觀察或論點,同時參與辯論活動。同時,同學在課餘期間,應多多注意報章、FB、電視等各類媒介上,關於助人行為相關的資訊及討論。對於課前閱讀讀物、課間認真參與討論、期末團體報告用心做的同學,我絕不吝於給出令人滿意的分數。只要你對這門課有所付出,最終不會覺得時間及努力被浪費了。希望每位同學在期末,不僅更深刻、系統地了解助人這檔事、社工專業的發展及台灣社工的處境,同時也能增進自己英文閱讀、賞析好文章、口語表達辯論、撰寫及口頭清楚報告的能力。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備註: 請來信與老師約定時間 
指定閱讀
LeCroy, Craig Winston, 李晏甄、林立譯 (2009)《社工員的故事》,台北:群學。
 
參考書目
(詳見每週進度)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閱讀指定文獻並積極參與課堂討論 
5% 
 
2. 
小組報告(一): 撰寫非典型助人組織的小組作業  
20% 
該作業是關於「非典型助人組織」(如台灣民間的標會、自發性的志工團隊、病友或家屬的self-help團體、宗教理念為基礎的非營利團體皆可,但不可以是由社工主導的助人組織) 的觀察與分析。請尋找至少兩位曾參與過該團體人士進行訪談,並在徵得對方同意的前提下進行錄音,訪談內容請至少包括以下問題:「為何加入」、「如何加入」、「團體基本運作方式」、「團體成員組成」、「成員如何互助」、「成員如何及為何信任彼此」、「什麼人不能加入或會被團體取消資格」等問題。訪談結束後,請整理好訪談資料,根據搜集到的資料,試著用前九週習得的概念及理論,分析及討論該團體的特色、成員的助人邏輯、團體的運作邏輯,以及台灣庶民經濟及社會變遷之間的關係。字數請控制在5000字以內。此部分占總成績20% 這份作業的繳交時間,是第X週,X=25-Y(小組報告(二)繳交的時間)。換句話說,若某小組小組報告(二)分配到婦女領域,該領域是在第8週報告,則小組報告(一)則在25-8=17週繳交即可。所以,愈早需要報告第二份小組報告的組別,將可愈晚繳交第一份報告;愈晚負責第二份小組報告者,則需早交。如此讓每個組可以錯開做兩份報告的時間。 (引用格式請參考《台灣社會學》,請勿抄襲或不當引用文獻) ps: 所有作業繳交,必須在規定的週別,晚交將不記分。 
3. 
小組報告(二): 觀察社工各次領域的小組作業及口頭報告 
30% 
內容是社工員的勞動過程觀察。小組必須在第五週上課時決定要觀察哪個社工次領域(包括兒少、老人、婦女、身心障礙者、勞工、原住民/外配等跨文化工作、學校、監獄/司法等)。原則上希望各組選擇不同領域。之後,各組討論決定某一相關機構 (將協調讓每組挑選不同的社會工作領域),在取得該機構主管同意後,運用兩個半天,針對該機構社工員的勞動進行田野觀察。試運用本課程所習得(尤其是第八週開始)的概念及理論,分析社工員的勞動、機構的運作與規定、台灣的社經情勢及國家政策之間的關係,限5000字內。此部分占總成績20% 在本課程中期過後,我們將在每一週安排一組上台做口頭報告,與同學分享,時間20分鐘左右,藉此了解每個不同社工次領域面對的問題、合作的對象、工作的邏輯等,上頭的口頭報告占10% 繳交時間,請參考每週的安排。書面報告於口頭報告當週呈交。 (引用格式請參考《台灣社會學》,請勿抄襲或不當引用文獻) ps: 所有作業繳交,必須在規定的週別,晚交將不記分。 
4. 
期末考試 
45% 
期末考試將在最後一週的課堂中進行。範圍為本課程的必讀文獻,題目採申論題的方式出題,時間為三個小時。此部分占總成績45%  
5. 
加分小作業 
15% 
1. 第二週時的觀影心得(最多2分) 2. 英文的期刊論文或書籍讀書記要3篇(分別註記在課程進度裡的A、B、C、D、E,每篇最多一頁,最多2分,共10分) 3. 請選擇書市中,任一本由社工實務工作者撰寫的、內容涉及社工實務反思或經驗分享的書籍,例如《我往那裡走,因為那裡看不見路》、《一個社工師的喃喃自語》、《與你同行:家扶社工的故事》、《背著吉他靠近你:一個社工女孩的音樂關懷實踐》等等。閱讀後撰寫1500字以內的書評,應包括書摘、評論、與本課程學習到之讀物或概念的關聯。(最多4分) 加分最多可加最終成績的15分。 請對於分數在意的同學,好好把握撰寫加分小作業的機會!! ps:所有作業繳交,必須在規定的週別,晚交將不記分。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6  課程介紹

(以下各週的閱讀範圍為參考用,待開學後,與同學會討論後確定。原則上,每週閱讀的份量若為中文,為60-80頁左右,若為英文為20-40頁,■為必讀 □為選讀,書目前有數字表示能在讀本裡找到;基本上必讀的及需做讀書記要的,都在讀本裡)

確定選課的同學,於2/26日課後,即可至後門辛亥路上的「帝宇影印」(辛亥路二段155) 拿取讀本。

觀看電影《珍愛人生》。以片中這位主角的生活及遭遇為例,思考到底什麼是助人? 誰需要被助? 誰值得被助? 什麼是較佳的助人方法? 為什麼要助人,什麼情況下人們會助人,而什麼情況下,助人反倒令受助者受阻而非受助。撰寫觀影心得於第2週上課時繳交,可當加分小作業。
 
第2週
3/04  人本助人(?):助人生物性及心理性源起及其不滿

1 ■ 亞當斯密 (Adam Smith) (2009) 道德情感論。謝宗林譯,台北:五南。第一篇〈論行為的合宜性〉(pp.25-82)
2 ■ Mat Ridley (2000) 德性起源,范昱峰譯。台北:時報。第七章。 (pp. 137-160)
3 □ Simmel, Georg (1971) The Sociology of Sociability, in D. Levine (ed.) Georg Simmel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127-140 (繳交讀書記要A) ☺☺

繳交加分觀影心得
 
第3週
3/11  「愛你的鄰舍」:社群內的助人與互惠

1 ■ 牟斯 (Mauss, Marcel) (1998)《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汪珍宜、何翠萍譯,台北:遠流。頁11-64。
□ 閻雲翔 (2000)《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四、五、六、七章

(小組分組確定,並開始運作!)
 
第4週
3/18  「以祂之名」:宗教的助人行為及其不滿

1 ■ 王順民 (1999) 《宗教福利》, 台北:亞太,第三、四章,pp. 45-94
2 ■ Sullivan, Susan Crawford (2011) “I Don’t Get to Church Anymore: Capacity, Stigma, Exit, and Religious Individualism,” Living Faith: Everyday Religion and Mothers in Pover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 156-177.(繳交讀書記要B)
□ 丁仁傑 (1999) 《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台北:聯經。第六、七、八、九章
 
第5週
3/25  捲入資本主義的助人行為

1 ■ 博蘭尼 (Karl Polanyi) (1989) 《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黃樹民等譯,台北:遠流。第六~十章,pp. 145-226 ☺
□ Wright, E.O. (2015)《真實烏托邦》,黃克先譯,新北:群學。第五章。
 
第6週
4/01  助人的微觀機制(一):誰值得被同情?

(溫書假不上課,請在家閱讀,下週上課會討論其內容)

1 ■ Clark, Candace (1987) Sympathy Biography and Sympathy Margi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3: 290-321 (讀書記要C,繳交期限為4月8日上課前)
□ 古允文 (2010) 誰是弱勢者?一個風險社會的再思考,《社區發展季刊》130: 4-16
 
第7週
4/08  助人的微觀效果:污名與適應污名

1 ■ Goffman, Erving (2010)《污名》。曾凡慈譯,台北:群學。Pp. 1-86。 ☺
□ Goffman, Erving (2012)《精神病院》。群學團隊譯,台北:群學。
(繳交讀書記要C)
 
第8週
4/15  現代國家的興起與助人

1 ■ Simmel, Georg (1971) The Poor, in D. Levine (ed.) Georg Simmel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繳交讀書記要D) pp.150-178 ☺☺
2 ■ Katz, Michael B. (1989). The Undeserving Poor: From the War on Poverty to the War on Welfare. New York: Pantheon Books(導論與第一章),pp. 3-35

小組報告:婦女領域
 
第9週
4/22  專業的願景:社學、社工、宗教三位一體的芝加哥學派及分道揚鏢

1 ■ Popple, P. R.. (1985).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 A Reconceptualization. Social Service Review, 59(4), 560–577. Retrieved from http://www.jstor.org/stable/30012320
2 ■ Patricia Lengermann & Gillian Niebrugge (2007) Chapter 3: Thrice Told: Narratives of Sociology’s Relation to Social Work in Calhoun, Craig (ed.). Sociology in America: A History.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繳交的讀書記要E) ☺☺
□ Abbott, Andrew. 1988. The System of Professions: An Essay on the Division of Expert Labo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 Deegan, Mary (1988) Jane Addams and the Men of the Chicago School.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Books。第三、四章

小組報告:兒童領域
 
第10週
4/29  作為助人專業的後進國:台灣社工專業的歷史沿革

1 ■ 林萬億(2006) 當代社會工作,台北:五南。第四、五章,pp. 163-255
□ 詹火生(2007)台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經驗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20: 21-29。
□ 林萬億(1991)我國社會福利事業與研究之發展。《中國社會學刊》15:74-119。

小組報告:老人領域
 
第11週
5/06  專業化的後遺症?:助人專業化及其不滿

1 ■王增勇、陶蕃瀛 (2006) 〈專業化=證照=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30: 201-224。
2 ■Adrienne S. Chambon, Allan Irving and Laura Epstein著,王增勇、范燕燕、官晨怡、廖瑞華、簡憶鈴等譯,《傅柯與社會工作》。台北:心理出版社。Pp. 3-29、123-150 ☺☺
■《社工員的故事》第二、三章。

小組報告:青少年或學校
 
第12週
5/13  規訓與凝視:組織營運邏輯與助人行為

1 ■ 王增勇 (2003) 照顧與控制之間: 以「個案管理」在社工場域的論述實踐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1期: 143-183。
2 ■ 王增勇 (2004) 〈透視專家權力:以台北市居家服務為場域的行動研究〉。《應用心理研究》23: 51-77。
□ Watkins-Hayes, Celeste. 2009. The New Welfare Bureaucrats: Entanglements of Race, Class, and Policy Reform.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小組報告:身障
 
第13週
5/20  同理的艱難:助人專業的情緒勞動

1 ■ 黃克先 (2013) 助人專業與多元情緒勞動:社工員與常民助人者服務外籍配偶的比較研究,《台灣社會學》24期。
■ 《社工員的故事》第五、七章。
□ Hochschild, Arlie (1979) A Emotion Work, Feeling Rules, and Social Struc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5: 551-7

小組報告:跨文化領域(外籍配偶及原住民)
 
第14週
5/27  助人專業與政府官僚體制:社工作為利維坦的笑臉

1 ■ 洪伯勳 (2015)《製造低收入戶》,台北:群學。第二、三章。 Pp. 59-150
□ 黃克先.2006.〈不該被看見, 但該被治理的赤裸生命: 政府對遊民問題的建構及治理技藝初探〉, 發表於「2006年台灣社會學年會」,台灣社會學會,台中:東海大學,,十一月二十五至二十六日)

小組報告:低收或勞工領域
 
第15週
6/03  社會企業:資本主義邏輯與助人的衝突與融合

1 ■ 社企流(2014)《社企力 !:社會企業=翻轉世界的變革力量。用愛創業,做好事又能獲利!》。台北:果力出版。Pp. 25-42、pp. 146- 173。
2 ■ 陳東升(2012)〈社群治理與社會創新〉。《臺灣社會學刊》49: 1-40

小組報告:司法或監獄領域
 
第16週
6/10  端午節放假 
第17週
6/17  助人的極限?:社工與社會運動

1 ■ Saul D. Alinsky. 2015. 〈起頭〉,出於 《叛道︰改變國家的基進力量》. 黃恩霖、郭珮妤譯。台北:公共冊所,pp..127-206。
□ Engel, L. J.. (2002). Saul D. Alinsky and the Chicago School. The Journal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 16(1), 50–66. Retrieved from http://www.jstor.org/stable/25670402
□ 林萬億 (2000) 社會抗爭、政治權力資源與社會福利政策的發展:一九八零年代以來的台灣經驗。出自蕭新煌、林國明主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巨流。

Guest Speakers:社工背景的倡議運動者 vs. 社會學背景的社區組織者 (邀請中)

小組報告:醫療領域
 
第18週
6/23  期末考 (open book,申論題)

註:文本中有一些抽象程度較高(例如打了☺的),或需要一些社會學(理論)背景較易理解,建議同學可以組讀書會,透過互助的方式增進對課堂讀物的理解,也可以在課後或office hour詢問老師。